文化
崇文塔下忆渐庵
长安北望,崇文塔已在泾河畔矗立了四百余年,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刻苦读书、崇文重教。这座塔的主持修建者是李世达(1534—1600年),字子成,号渐庵,西安府泾阳县(今属陕西咸阳)人,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进士。
入仕以来,他先后在户部、吏部、刑部、兵部、都察院任职,在山东、浙江等地为官。在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,李世达留下了百余篇奏议,结集为《少保李公奏议》。从这些奏议中,我们可以读到他的政治智慧和为民情怀。
李世达曾督漕运兼巡抚凤阳,宝应县的氾光湖风涛险恶,每年都要淹没庄稼。李世达撰《议开宝应湖越河疏》,建议朝廷开挖越河来遏制氾光湖的水势,获得批准。李世达对这项工程作了周密安排,使施工费用比预算节省了一万多两白银。
在李世达的奏疏中,常可感受到他关心民瘼、为民请命的情怀:在《请蠲远年侵欠疏》中,李世达请求朝廷减轻百姓实在无力偿还的积年赋税,以纾解民困;在《请蠲减疲地马价疏》中,李世达建议减少贫瘠之地百姓养马折银的数额,原来明朝起初让民户代养官马,令其上交“孳息之驹”,但有的地方适宜养马,有的地方不适宜养马,后来在不适宜养马的地方,推行折银制度,民户不再交马驹,折算成一定数额的白银。折银数额不断攀高,令民户无力承担,因此李世达请求减少相关数额。
李世达在吏部的考功司、文选司等工作了近十年。考功司,负责考核官员政绩政德。文选司,负责官员选拔、任免。史称他和另一个叫陆光祖的官员,都是当时吏部尚书十分依赖、信任的助手。
和李世达同时期的著名学者焦竑曾记载,李世达在吏部时,“黜陟品藻人群,百不失一。会大计,当事者拱手听裁,即见斥者,无不心服以去”。识别人才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宽广的胸怀,而李世达两者兼具。“即穷乡下吏,片长寸善,或举以告,公无不知者”,焦竑曾看到李世达记录的人才名册,册中对每个人褒贬品评都十分详细。
当时官场拜谒之风盛行,官员上任时要绕路去拜谒官职更高者,这不仅会耽误上任时间,而且滋生不正之风,地方又要接待,显然也增加地方的负担。李世达任刑部尚书时,敏锐察觉到这一不正之风,他在《禁止参谒疏》中直言,“朝廷设官本以为民,乃今之官多不以民事为念,而惟以奔走奉承为心者,此弊实由在上者乐于趋奉,故在下者敢于奔竞耳。”他认为官员们应“体念民艰,务以职业为重”,并提出了具体建议,“或遇上官入境出境,不许远驰迎送;下官到任离任不许越境参辞;至于节寿等仪一切禁免。”这三条建议被朝廷采纳,要求各地长官遵照实行。
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,李世达去世,朝廷赠太子太保,谥敏肃。遥望崇文塔,重读李世达的奏议,其一片为民之心,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暗淡。(武利芳)